社会主义发展简史(北方工业大学)智慧树知到网课章节测试答案
绪论单元测试
1.社会主义从产生到现在已经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
A:100多年
B:150多年
C:500多年
D:170多年
答案:C
第一章测试
1.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是:( )。
A: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B:新航路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
C:第一批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出现
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
答案:D
2.空想社会主义者普遍同情无产阶级的悲惨处境,但又普遍没有认识到:解放无产阶级的社会力量只能是( )。
A:资产阶级
B:破除理性迷误的天才
C:无产阶级
D:具有社会改革意识的掌权者
答案:C
3.空想社会主义者普遍认为,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
A:理性的进步
B: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C:生产力的发展
D:阶级斗争
答案:A
4.19世纪30年代之后,空想社会主义进入最后时期,这一时期德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代表人物是:( )。
A:黑格尔
B:考茨基
C:伯恩斯坦
D:魏特林
答案:D
5. 早年受启蒙运动影响,曾参加北美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是( )。
A:圣西门
B:欧文
C:巴贝夫
D:傅立叶
答案:A
6.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主要有( )。
A: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猛烈的抨击
B: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的客观规律
C:对未来社会作出了天才的设想
D:找到了变革社会的革命力量
答案:AC
7.在19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中,反对使用暴力手段实现理想社会的人有:( )。
A:欧文
B:傅立叶
C:圣西门
D:巴贝夫
答案:ABC
8.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同时伴随着以下过程:( )。
A:无产阶级逐步获得解放
B:资产阶级政治地位的逐步确立
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逐渐暴露
D:资本主义机器化大生产地位的逐步确立
答案:BCD
9.虽然空想社会主义在16世纪就已经产生,但“空想社会主义”的概念直到19世纪上半叶才出现。( )
A:对
B:错
答案:A
10.傅立叶认为,应该按照平均主义的原则进行分配,以实现人人平等。 ( )
A:错
B:对
答案:A
第二章测试
1.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受到( )的影响。
A:黑格尔 B:德谟克利特 C:费尔巴哈 D:康德
答案:C
2.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物质基础是( )。
A:资本原始积累 B:社会化大生产 C: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 D: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激化
答案:C
3.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A: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B: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 D: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
答案:D
4.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是( )。
A:威廉·配第 B:亚当·斯密 C:大卫·李嘉图 D:约翰·穆勒
答案:A
5.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性著作是( )。
A:《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B:《资本论》 C:《共产主义原理》 D:《共产党宣言》
答案:D
6.科学社会主义是( )的产物,是那个时代的呼唤。
A:无产阶级自发斗争 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充分暴露 C: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并为争取自身解放而斗争 D: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
答案:BCD
7.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是( )。
A:剩余价值学说 B:辩证法 C:群众史观 D:唯物史观
答案:AD
8.《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在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这说明( )。
A:无产阶级处于社会最底层,一无所有 B:无产阶级只有彻底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才能得到彻底解放 C:无产阶级是革命最彻底、最坚决的阶级
D:无产阶级革命代表的不仅是无产阶级自身解放的利益,而且代表全人类解放的利益
答案:ABCD
9. 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和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使马克思走向唯物主义历史观。( )
A:对 B:错
答案:A
10.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第一次全面阐述。( )
A:错 B:对
答案:A
第三章测试
1.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提出这一著名论断的是( )
A:斯大林 B:列宁 C:马克思 D:恩格斯
答案:B
2.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 )
A:巴黎公社 B:中华人民共和国 C: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 D:苏维埃俄国
答案:D
3.对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位农民抱怨说:“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这主要指( )
A:国家无偿占用农民的产品 B:该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C:农民反对苏维埃政权 D:国家禁止农产品自由贸易
答案:B
4.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如何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探索,这种“探索”的实质是( )。
A: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 B: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C:放弃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 D:放弃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答案:B
5.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
A:解决国内政治和经济危机 B: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 C: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所限 D: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
答案:C
6. 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文化不发达国家首先进入社会主义是( )
A: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矛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生作用的必然结果 B:资本主义新变化带来的必然结果
C:帝国主义时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必然表现 D:帝国主义时代历史发展的必然
答案:ABC
7.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 )
A:将各种工业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B:将农民的全部粮食收归国有 C:取消各种形式的自由贸易 D:日常生活用品实行国家统一配给制
答案:ACD
8.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包括( )
A: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B:鼓舞了被压迫人民的解放斗争 C: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D: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答案:BCD
9.新经济政策是对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成为此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的借鉴。( )
A:错 B:对
答案:B
10.俄国二月革命是历史上第一次社会主义性质的民主革命。( )
A:错 B:对
答案:A
第四章测试
1. 1926年,苏联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建设,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认为苏联应该迅速实现工业化,以增强国防力量,因此苏联选择的工业化道路是( )
A:以农业集体化带动工业化 B:以新经济政策促进工业化 C:用指令性计划发展重工业 D:发展市场经济,促进工业化
答案:C
2.
1954年,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苏联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一号”进入太空,后安全返回地面。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
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苏联模式 D: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C
3.苏联的成立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苏联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时间和标志是( )
A:1922年苏联成立 B: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 C:1937年农业集体化 D: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
答案:B
4.斯大林曾说:“工业化的中心,工业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这一思想给苏联发展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
A:形成了过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B: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C:加速了农业化的发展 D: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答案:D
5.1955年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华沙成立了什么组织?( )
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八国集团 C:二十国集团 D:华沙条约组织
答案:D
6.苏联解体的原因有( )
A: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改革路线 B:苏联模式的弊端 C:西方国家的长期演化 D: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答案:ABC
7.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建立的方式主要包括( )
A:在苏联军事占领和主导下建立新政权 B:主要依靠本国人民斗争 C:法西斯政权主动退位 D:与苏军共同推翻法西斯政权
答案:ABD
8.苏东剧变的历史影响有哪些?( )
A:终结了世界两极格局 B:使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 C:为中国崛起铺平了道路 D:为美国称霸世界提供了机会
答案:ABD
9.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使全世界看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也进一步增强了人们走社会主义的决心。( )
A:错 B:对
答案:B
10.苏东剧变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并不代表社会主义的失败。( )
A:对 B:错
答案:A
第五章测试
1.以( )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A:邓小平 B:江泽民 C:毛泽东 D:胡锦涛
答案:C
2.在长期的革命探索过程中,毛泽东和我们党深刻总结了经验教训,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岀了( )的重大命题。
A:枪杆子里出政权 B:土地革命 C: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D:工农武装割据
答案:C
3.( )是中国5000多年文明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也是20世纪世界最伟大的事件之一。
A: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 B: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C:抗日战争胜利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答案:D
4.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一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选举产生了国家机构的领导成员,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提供了( )。
A:组织保障 B:文化保障 C:经济保障 D:社会保障
答案:A
5.20世纪50年代,中国同其他国家一起,提出了( ),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外交关系。
A:民主原则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自由原则 D:开放原则
答案:B
6.通过( )等野蛮侵略,西方列强迫使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A:中日甲午战争 B:两次鸦片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中法战争
答案:ABCD
7.1949年推翻“三座大山”、完成土地改革以后,中国社会的基本阶级构成,主要是( )等,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A:民族资产阶级 B:其他小资产阶级 C:农民阶级 D:工人阶级
答案:ABCD
8.到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其他基本制度在中国大地逐步建立起来。中国这个占世界1/4人口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
A: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B: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新的起点 C:从此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D: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答案:ABCD
9.党的一大宣布,我们党的奋斗目标是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
A:对 B:错
答案:A
10.据统计, 1949年国内专门的研究机构只有30多个,科技人员不足5
万人。1966年,全国科研机构已达1700多个,自然科学技术人员达245.8万人。到1978年,全国县以上独立科研机构增至6200个,自然科学技术人员达到511万人。(
)
A:错 B:对
答案:B
第六章测试
1.“秘密报告”主要批判对象是苏联哪位领导人?( )
A:勃列日涅夫 B:列宁 C:斯大林 D:戈尔巴乔夫
答案:A
2.苏联解体是在( )
A:1991年12月 B:1990年12月 C:1992年2月 D:1991年8月
答案:A
3.下列有关赫鲁晓夫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未能从根本上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B:以农业改革为重点 C:改革使苏联成为能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D: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开始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答案:C
4.从何时起,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就开始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进行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渗透?( )
A:20世纪7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5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答案:C
5.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不包括下列哪项( )
A: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 B:允许东欧国家民主化 C:实行总统制和议会制 D:支持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
答案:D
6.苏联解体给我们留下的深刻启示有( )
A: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B:社会主义国家应不断巩固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社会主义执政党无需高度重视自身建设
D: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答案:ABD
7.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进行了改革探索,包括( )
A: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道路 B:捷克斯洛伐克政治经济改革“行动纲领” C:匈牙利“新经济体制” D:波兰道路和“社会主义新路线”
答案:ABCD
8.就实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不能成功的相同原因是( )
A:片面发展重工业 B:突破了个人崇拜的禁区 C: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D:扩大地方权力,导致地方分散主义膨胀
答案:ACD
9.1990年苏联第三次(非常)人民代表大会正式修改宪法第六条放弃了苏共在苏联法定的领导地位。( )
A:对 B:错
答案:A
10.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起因于其内部矛盾的积累。( )
A:错 B:对
答案:B
第七章测试
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的是( )。
A:计划 B:市场 C:法律 D:行政
答案:B
2.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命机体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段话,非常深刻地阐明了(
)。
A:大胆地闯的重要性 B: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C:解放思想的重要性 D:唯物主义的重要性
答案:C
3.十六大报告的灵魂和贯穿全篇的一条主线是( )。
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C:总结十三年的基本经验 D:与时俱进
答案:A
4.我们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 )。
A: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C:坚持与时俱进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答案:A
5.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走( )的文明发展道路。
A: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B: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和自然要和谐相处 C: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D: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答案:D
6.邓小平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一论断的含义是指( )。
A:改革与第一次革命具有相同的内容 B: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C:改革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D:改革引起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深刻变化
答案:BCD
7.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必须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创新是( )。
A: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B: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C: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保证 D: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答案:ABD
8.面对新课题,2003年,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 )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A:全面 B:协调 C:可持续 D:高速
答案:ABC
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
A:对 B:错
答案:A
10.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家庭承包经营。( )
A:错 B:对
答案:B
第八章测试
1.就战略布局而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统筹推进( )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A:“三位一体” B:“四位一体” C:“六位一体” D:“五位一体”
答案:D
2.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用( )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作了进一步概括。
A:“八个明确” B:“六个明确” C:“九个明确” D:“十个明确”
答案:D
3.“十三五”时期,在以( )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A:邓小平同志 B:习近平同志 C:胡锦涛同志 D:江泽民同志
答案:B
4.就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面临的一系列新机遇与新挑战,要加快构建以( )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持续全面深化改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A: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 B:国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 C: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外国际双循环 D:国外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
答案:A
5.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指导思想是( ),是新时代我国对外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A:习近平外交思想 B:习近平强军思想 C:习近平经济思想 D:习近平外交理论
答案:A
6.习近平法治思想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法治建设长期探索中形成的经验积累和智慧结晶,标志着我们党对( )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开辟了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和实践的新境界。
A:共产党执政规律 B: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C:自然界发展规律 D: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答案:ABD
7.在习近平强军思想指导下,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实现了( ),人民军队在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上迈出坚定步伐。
A:结构一新 B:格局一新 C:面貌一新 D:体制一新
答案:ABCD
8.就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面临的一系列新机遇与新挑战,要坚定不移贯彻( )、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持续全面深化改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A:绿色 B:创新 C:开放 D:协调
答案:ABCD
9.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 )
A:错 B:对
答案:B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
A:错 B:对
答案:B
第九章测试
1.习近平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这对我们理解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的启示是
A:科学社会主义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
B:科学社会主义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
C:科学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没有必然的联系
D:科学社会主义是人类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延续
答案:A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