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齐鲁工业大学)智慧树知到章节测试答案
绪论单元测试
1.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
A: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 B:矛盾观点和运动观点 C:乌托邦主义和实用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答案:D
2.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是( )
A:发展性 B:人民性 C:时代性 D:实践性
答案:B
3.从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来看,( )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这一基本观点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全部思想内容之中。
A:斗争观点 B:联系观点 C:发展观点 D:实践观点
答案:D
4.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
A: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答案:D
5.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是( )
A:《资本论》的出版 B:《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 C:《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 D:《反杜林论》的出版
答案:B
第一章测试
第一章测试
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只有各国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这蕴含的哲理是(
)。
A: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B:量变质变交替循环构成了事物的发展过程 C:矛盾的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D:矛盾的斗争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因素
答案:C
2.《策林》云:“善为理者,举其纲,疏其网。”其中,纲的本义是渔网上的总绳。古人在捕鱼时,手里总是提着渔网上的总绳,高举撒开,渔网一下就张开了。这句古语蕴含的哲理是(
)。
A:坚持遵循规律,善于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 B:树立全局观念,注重用整体统领各部分的关系 C:把握重点论,为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D:善于抓关键,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
答案:D
3.“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为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橘生淮北为枳说明了( )
A:事物的发展变化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B:事物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 C:任何实体事物都是普遍联系之间的一个网结 D: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是一个过程
答案:A
4.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90%*90%*90%*90%=?"答案是59%。90分看似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然而,在一项环环相扣连续不断的工作中,如果每个环节都打点折扣,最终得出的成绩就是不及格。这里蕴含的辩证法原理是(
)
A:量变引起质变 B:可能与现实是相互转化的 C: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D:肯定中包含否定
答案:A
5.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根据我们的需要和客观的条件,划清并坚守底线,尽力化解风险,避免最坏结果,同时争取实现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的思维。这种思维能力指的是(
)
A:创新思维能力 B:系统思维能力 C:底线思维能力 D:战略思维能力
答案:C
6.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即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的标准。
A:一元论与二元论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D: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答案:D
7.唯物主义在哲学史上的发展经历了哪几种形态?( )
A:唯心主义辩证法 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答案:BCD
8.列宁的物质定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划清界限的关键在于列宁的物质定义( )
A:把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作为物质本身 B:正确处理了物质的个性与共性、多样性和统一性的辩证关系 C: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 D: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答案:B
9.形而上学与辩证法对立的焦点问题是( )。
A:运动观点与静止观点的对立 B: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 C: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 D: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答案:D
10.辩证矛盾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只能认识利用,无法消除。( )
A:错 B:对
答案:B
第二章测试
1.苏轼在《题西林壁》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人们之所以对同一个事物会有横侧、远近、高低等评价差异,是因为( )
A:评价结果随着客体的相互关系而改变 B:评价没有正确与错误、善恶的区别 C:评价客体没有自身固有的本质与特性 D:评价过程与评价主体有着直接的关系
答案:A
2.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 )
A:知觉 B:感觉 C:表象 D:分析
答案:A
3.真理的价值问题是指 ( )
A:真理是否能满足人的需要的问题 B:真理是否与对象相符合的问题 C:真理是否发展的问题 D:真理是否具有客观性的问题
答案:A
4.“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唯物论与唯心论两条认识论路线的对立
答案:D
5.反映论是( )
A: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特有的原则
B: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原则
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共同的原则
D: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原则
答案:B
6.2003年,湖北省一位12岁的小学生聂利经过反复实验,证明了蜜蜂有自己的发声器官,推翻了关于蜜蜂没有发声器官、只能靠翅膀振动发出声音的论断,这一事例说明(
)
A: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惟一标准
B: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书本知识是不可靠的
答案:A
7.“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
A:机械唯物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答案:B
8.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 )
A:具体的历史的实践,总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B:从事实践活动的人的世界观的差异性
C:不同阶级的人,具有不同的实践目的
D:真理本身具有不确定性
答案:A
第三章测试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关于(
)。
A: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原理 B: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 C:人民群众的活动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原理
D:总体的人在总体的历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原理
答案:B
2.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但这并不否定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并不排斥人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和选择性主要体现在(
)。
A: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B:社会发展的客观过程由每一个参与历史活动的个人的主观意志所决定
C: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D: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是主体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答案:ACD
3.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B: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答案:D
4.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最基本的条件是()
A:人口因素
B:地理环境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D:政治制度
答案:C
5.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
A: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B:决定社会性质
C: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不平衡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反作用
答案:D
6.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
A:生产关系
B:科学技术
C:人的需要
D:生产力
答案:D
7.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A:它的阶级性
B: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C:它自身的完善
D:国家政权的性质
答案:B
第四章测试
1.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在发展“社会劳动的生产力”的同时,也“不自觉的创造着一种更高级的生产形式的物质条件。”这表明( )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能够无限制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B:资本越扩张越不利于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C:资本越发展越有利于巩固资本主义
D:资本主义生产是一种历史的、过渡性的生产形式
答案:D
2.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一个商品占有者出售他现有的商品,而另一个商品占有者却只是作为货币的代表或作为未来货币的代表来购买这种商品。卖者成为债权人,买者成为债务人。由于商品的形态变化或商品的价值形式的发展在这里起了变化,货币也就取得了另一种职能。”这里所论述的货币“另一种职能”指的是(
)
A:价值尺度 B:贮藏手段 C:支付手段 D:流通手段
答案:C
3.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但它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使用价值量是不同的,生产力提高时就多些,生产力降低时就少些。”这段话表明,生产力的变化(
)。
A:影响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生产的单个商品价值量 B:不改变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的生产效率 C:不影响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
D:改变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总量
答案:A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是()
A: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生产资料全部国有化的结果
B:科学技术发明的必然产物
C: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D:生产高度社会化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的结果
答案:D
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
A:生产相对过剩
B:劳动人民支付能力减少
C:人口相对过剩
D:生产绝对过剩
答案:A
6.某资本家经营的企业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商品花费的劳动时间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少10%,由此形成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那部分是 ( )
A:超额剩余价值
B:绝对剩余价值
C:剩余价值
D:相对剩余价值
答案:A
7.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中,分析机器排挤工人现象,关键在于运用( )
A: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原理
B:商品二因素原理
C: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原理
D:劳动二重性原理
答案:A
8.商品的价值量大小根本取决于
A:使用价值
B:价格
C:供求关系
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答案:D
第五章测试
第五章测试
1.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资本主义相比,当代资本主义在许多方面已经并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是( )
A:监事会 B:高级职业经理 C:股东大会 D:董事长
答案:B
2.垄断组织通过制定垄断价格来获取垄断利润。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垄断组织获利高低实际上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为了避免遭受净亏损,垄断组织所能接受的最低价格是( )
A:垄断高价 B:成本价格 C:垄断低价 D:生产价格
答案:B
3.自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垄断资本获得了快速发展。金融垄断资本得以形成和壮大的重要制度条件是( )
A:金融市场监管加强 B:金融创新 C:金融自由化 D:金融危机频繁发生
答案:BC
4.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在发展“社会劳动的生产力”的同时进而不自觉地创造着一种更高级的生产形式的物质条件,这表明( )
A:资本主义生产时一种历史的、过渡性生产方式 B:资本越发展越有利于巩固资本主义 C:资本越扩张越不利于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能够无限制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答案:A
5.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洽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B:市场激烈竞争的外在压力 C: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 D:资本主义国家对市场的全面控制
答案:BCD
第六章测试
31.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形式是()。
A:和平过渡
B:经济斗争
C:暴力革命
D:政治斗争
答案:C
32.社会主义的本质是()。
A:共同富裕
B:社会和谐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公有制为主体
答案:C
33.19世纪初期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是()。
A:圣西门
B:欧文
C:傅立叶
D:莫尔
答案:ABC
34.关于社会主义民主,下列正确的是()。
A: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
B:是全部人的民主
C:其原则与资本主义民主的原则没有历史联系
D:是人民民主
答案:AD
35.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长期性的原因()。
A: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B: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C: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答案:ABCD
第七章测试
36.人的“自由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的社会状态是( )
A:共产主义社会
B:资本主义社会
C:原始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答案:A
37.“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分配原则属于( )
A: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B: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C: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
D: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
答案:B
38.下列不属于必然王国社会状态的是( )
A:资本主义社会
B:原始社会
C:封建社会
D:共产主义社会
答案:D
39.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美好、最进步、最合理的社会制度
A:错
B:对
答案:B
40.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一个辩证统一体
A:错
B:对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