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湖南大学)智慧树知到章节测试答案

绪论单元测试
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
A: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实事求是
C:与时俱进
D: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答案:A
2.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 )。
A:理论联系实际
B: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C:一切从实际出发
D:与时俱进
答案:A
3.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
A:实现人权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绝对自由
D:实现共产主义
答案:D
4.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 )。
A:法国
B:俄国
C:德国
D:英国
答案:B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
A: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B: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C:阶级斗争
D:工业革命
答案:B
6.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狭义上是指(  )。
A:关于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取代的理论学说
B: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C:关于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
答案:B
7.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有(  )。
A:大卫·李嘉图
B:亚当·斯密
C:马尔萨斯
D:西尼尔
答案:AB
8.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是(  )。
A:康德
B:黑格尔
C:费尔巴哈
D:笛卡尔
答案:ABC
9.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  )。
A: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B: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C:法国启蒙思想
D:德国古典哲学
答案:ABD
10.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科学社会主义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答案:ABC
第一章测试
11.哲学是( )。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D:关于自然界和社会一般发展的科学
答案:B
1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 )。
A: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精神
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静止
C:认为世界统一于经济还是文化
D: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客体
答案:A
13.哲学上两大对立的基本派别是( )。
A:一元论和二元论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答案:D
14.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是( )。
A:精神范畴
B:运动范畴
C:实践范畴
D:物质范畴
答案:D
15.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包括同一性和( )。
A:现实性
B:斗争性
C:普遍性
D:特殊性
答案:B
16.“乐极生悲”一词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
A:矛盾双发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C: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
答案:A
17.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说明的是( )。
A: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B:质变与量变的统一
C:发展与变化的统一
D: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答案:A
18.事物发展的动力是(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单独起作用
B:矛盾的同一性
C: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同时起作用
D:矛盾的斗争性
答案:C
19.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认识方法是( )。
A:发展的方法
B:矛盾分析法
C:实事求是的方法
D:联系的方法
答案:B
20.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如下特点( )。
A:条件性
B:多样性
C:客观性
D:普遍性
答案:ABCD
21.新事物是( )。
A: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事物
B:为多数人所拥护的事物
C:在时间上最新出现的事物
D: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
答案:BD
第二章测试
22.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 )。
A:反映论
B:可知论
C:实践论
D:先验论
答案:A
23.认识的最终目的是( )。
A:改造世界规律
B:创立科学理论
C:发现真理
D:改造世界
答案:D
24.认识的本质在于( )。
A:能动反映
B:社会实践
C:主体创造
D:客观存在
答案:A
25.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 )。
A:概念——判断——推理
B:个别——一般——个别
C:一般——个别——一般
D:感觉——知觉——表象
答案:B
26.马克思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这句话说明( )。
A: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B:理论比实践重要
C: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
D:实践比理论重要
答案:A
27.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 )。
A:能够付诸实践
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
C:能否满足人的需要
D: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
答案:D
28.“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不唯实”说明( )。
A: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
B: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
C:一切从实际出发
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
答案:C
29.科学技术的更新发展,根本原因是( )。
A:实验设备的更新换代
B:科学家的聪明才智
C:科技政策的激励支持
D:生产实践的实际需要
答案:D
30.认识的本质是( )。
A:主体意识的主观直觉
B:主体精神的主观创造
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
答案:C
31.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
A: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B: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
C:真理是客观事物的规律
D: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答案:AD
32.实践具有真理无可比拟的优点,包括( )。
A:普遍性品格
B:历史继承性
C:主观能动性
D:直接现实性
答案:AD
第三章测试
33.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B:地理环境
C:人口结构
D:自然资源
答案:A
34.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 )。
A: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B:影响社会结构的形成
C: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D: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
答案:D
35.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 )。
A:社会主义基本文化制度的改变
B: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C: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改变
D: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改变
答案:B
36.属于意识形态的是( )。
A:数学
B:语言学
C:哲学
D:物理学
答案:C
37.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存在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是( )。
A: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
B:唯理论和经验论
C:一元论和二元论
D:宿命论和唯意志论
答案:A
38.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在于人能够( )。
A:能够反映客观世界
B:创造和使用语言符号
C:积极适应外部环境变化
D:制造和使用工具
答案:D
39.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
A:劳动产品
B:劳动者
C:劳动工具
D:劳动对象
答案:C
40.“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出( )。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一定的顺序性
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案:B
41.上层建筑是指( )。
A:科学技术
B:社会生产关系
C: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及其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D:社会经济制度
答案:C
42.“历史不过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
A:历史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B:历史是人们任意创造的
C:历史不是神创造的
D:历史是人的思想发展史
答案:AC
43.历史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是说( )。
A:历史发展无规律可循
B: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合力”的一部分
C:历史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
D:历史发展是无法认识的
答案:BC
第四章测试
44.商品经济成为最普遍的、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的社会形态是( )。
A:共产主义社会
B:资本主义社会
C:原始社会
D:封建社会
答案:B
45.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 )。
A:二者按照不同比例变化
B:二者关系无规律
C:二者成反比
D:二者成正比
答案:C
46.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是( )。
A:可变资本
B:不变资本
C:流动资本
D:流通资本
答案:B
47.商品是( )。
A:具有稀缺性的物品
B:为自己而生产的有用物品
C: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物品
D: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
答案:C
48.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 )。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市场供求关系
C:个别劳动时间
D: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答案:A
49.货币的本质是( )。
A:固定充当地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B:普通的商品
C:一般等价物
D:特殊的资本
答案:A
50.构成商品价格的基础是( )。
A:商品需求
B:价值
C:商品供给
D:使用价值
答案:B
51.货币的基本职能是( )。
A:价值尺度
B:支付手段
C:流通手段
D:贮藏手段
答案:AC
52.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有( )。
A: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B:垄断剩余价值生产
C: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D:超额剩余价值生产
答案:AC
53.可变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发生增值。( )
A:对
B:错
答案:B
54.可变资本是指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
A:错
B:对
答案:B
第五章测试
55.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 )。
A:产业资本
B:商业资本
C:金融资本
D:银行资本
答案:C
56.经济全球化( )。
A: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
B: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C:是少数发达国家推动的结果
D:与生产力发展无关
答案:A
57.跨国公司是( )。
A:有关国际经济组织投资建立的
B:是多国垄断组织的联盟
C:发达国家共同出资建立的
D:是由一国或一国的垄断组织为主建立起来的
答案:D
58.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不包括( )。
A:贸易全球化
B:殖民全球化
C:金融全球化
D:生产全球化
答案:B
59.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决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 )。
A:在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取得胜利
B: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
C: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取得胜利
D:在所有落后国家同时取得胜利
答案:B
60.经济全球化的主体是( )。
A:发展中国家
B:发达国家
C:市场经济
D:跨国公司
答案:D
6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 )。
A:解决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垄断资本主义
B: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
C:消除了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垄断资本主义
D: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相分离的垄断资本主义
答案:B
62.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决定了它的发展必然( )。
A:有利于所有国家
B: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C:有利于发展中国家
D: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
答案:B
63.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包括( )。
A:康采恩
B:卡特尔
C:辛迪加
D:托拉斯
答案:ABCD
64.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社会主义革命( )。
A:只能在垄断资本主义统治链条最薄弱环节取得胜利
B:可能在资本主义最发达国家取得胜利
C:可能在一切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
D:只能在一个或几个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取得胜利
答案:AD
6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推行“社会福利政策”和“员工持股计划”,表面人人都是有产者,人人都是企业的主人。( )
A:对
B:错
答案:B
第六章测试
1.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发展的标志是( )。
A: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B:“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
C:《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D: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的破灭
答案:C
2.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学说的重大贡献是( )。
A:提出了新经济政策
B:提出利用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理论
C:提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理论
答案:D
3.民主的根本性质最终取决于( )。
A:统治阶级如何统治
B:由谁来掌握政权
C:其经济基础的性质
D:民主是不是程序民主
答案:C
4.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 )。
A:国家政权问题
B:武装斗争问题
C:农民问题
D:统一战线问题
答案:A
5.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是( )。
A:镇压敌对阶级的反抗和破坏活动
B: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
C:消灭剥削、消除阶级
D: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答案:D
6.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取得胜利,这一著名论断的提出者是( )。
A:马克思
B:列宁
C:斯大林
D:恩格斯
答案:B
7.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 )。
A:德国古典哲学
B: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C:空想社会主义
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答案:B
8.标志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
A:《资本论》
B:《共产主义原理》
C:《共产党宣言》
D:《德意志意识形态》
答案:C
9.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主要依据是( )。
A:现代无产阶级的日益壮大
B:个别企业有组织的生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C: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尖锐化
D: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答案:D
10.社会主义实现模式多样化的原因在于( )。
A:历史传统不同
B:指导思想不同
C: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同
D:地域环境不同
答案:ABC
11.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之所以是长期的和艰巨的,是因为( )。
A: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建设规律的探索是一个过程。
B:生产力还相对落后
C:封建主义传统长
D:社会主义国家从诞生之日起,就处在资本主义世界包围之中,受到资本主义列强的遏制和扼杀
答案:ABCD
第七章测试
1.“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
A:是有内在联系的
B:是两回事
C:是矛盾的
D: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答案:A
2.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 )。
A: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
B: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
C: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D: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答案:D
3.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是( )。
A:工人运动的发展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
B: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
C: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
D:工人运动的发展
答案:A
4.阶级消灭和国家消亡是在( )。
A:社会作用初级阶段实现的
B: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
C: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实现的
D:社会主义革命中实现的
答案:B
5.在当代中国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就要( )。
A:坚持进行市场导向的改革
B:坚持在政治经济社会方面与国际接轨
C:坚持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所有结论
D: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答案:D
6.共产主义理想之所以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是因为( )。
A:具有客观可能性
B:具有未来美好性
C:具有客观必然性
D:具有现实可能性
答案:A
7.无产阶级解放的最终目标是( )。
A:夺取政权,消灭资产阶级
B:实行共产主义
C: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D:实行按劳分配
答案:B
8.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 )。
A: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
B:通向共产主义的光明大道
C: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D:现阶段我国的最低纲领
答案:ABCD
9.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 )。
A: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各取所需
B:实现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C: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D: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E: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答案:BCDE
10.共产主义是一个美好理想,但是难以实现。( )
A:对
B:错
答案:B
11.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
A:对
B:错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