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漫谈(西华大学)智慧树知到章节测试答案

绪论 单元测试
1、单选题:与古人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相应的传统节日是
A:寒食
B:端午
C:除夕
D:七夕
答案: 【除夕】
2、单选题:与古人词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相应的传统节日是
A:七夕
B:清明
C:除夕
D:端午
答案: 【七夕】
3、单选题:自从近代以来,中国与西方的交锋中屡屡处于下风,逐渐对自己的文化开始变得不太自信。有位大学者在自己的文章中特地造了一个新词,叫“他信力”,辛辣讽刺了妄自菲薄者。这位大学者是
A:蔡元培
B:胡适
C:陈独秀
D:鲁迅
答案: 【鲁迅】
4、单选题:近代文学批评著作《人间词话》的作者是
A:王国维
B:陈寅恪
C:梁思成
D:辜鸿铭
答案: 【王国维】
5、单选题: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之下,近代中国遭遇了巨大的挑战,清廷有位名臣不禁发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感叹。这位名臣是
A:曾国藩
B:张之洞
C:左宗棠
D:李鸿章
答案: 【李鸿章】
6、单选题:词句“昨日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断天涯路”出自
A: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B: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C:纳兰性德的《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D: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
答案: 【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7、单选题:词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
A: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
B:柳永的《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C:唐寅的《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
D:徐再思的《折桂令·春情》
答案: 【柳永的《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8、单选题:词句“众里觅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出自
A:李煜的《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B:欧阳修的《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C: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D: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答案: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9、单选题:“文化”这个概念,可谓众说纷纭,难以一言概之。从广义上讲,文化是人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文化指人们的精神生活。我们的视角不同,又可生出众多的文化分类。比如,从时间视角讲,文化可分为
A:原始文化、中世纪文化、近代文化等
B:东方文化、西方文化、希腊文化等
C:贵族文化、平民文化、边缘文化等
D:礼仪文化、服饰文化、企业文化等
答案: 【原始文化、中世纪文化、近代文化等】
10、单选题:中国文化绵延千载,传统智慧层层迭代不穷。比如,“仁者爱人”、“浩然正气”、“心外无物”,它们的提出者依序是
A:孔子、孟子、王阳明
B:孔子、庄子、朱熹
C:孔子、墨子、陆九渊
D:老子、孔子、孟子
答案: 【孔子、孟子、王阳明】
第一章 单元测试
1、单选题:“英雄不问出处”的说法取自诗作
A:明代杨基的《感怀》
B:唐代李白的《侠客行》
C:汉代曹操的《短歌行》
D:宋代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答案: 【明代杨基的《感怀》】
2、单选题:影响事物成长的因素往往很多,人如此,文化更是如此。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对文化品性影响最大的因素一般是
A:制度环境
B:经济环境
C:地理环境
D:人文环境
答案: 【地理环境】
3、单选题:1933年有位中国学者提出,可以自东北的黑河(今爱辉),至西南的腾冲划一条直线,把中国分为东南和西北两个部分,后来这条分界线被国际学术界认同并以这位学者的名字命名。这位中国学者是
A:章太炎
B:陈寅恪
C:胡焕庸
D:季羡林
答案: 【胡焕庸】
4、单选题: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经在著作中写道:“土里长出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此著作是
A:《乡土中国》
B:《生育制度》
C:《江村经济》
D:《乡土重建》
答案: 【《乡土中国》】
5、单选题:我们有句老话,叫“顺天意,尽人事”。这里的“天意”是指
A:皇帝
B:宿命
C:神仙
D:自然法则
答案: 【自然法则】
6、单选题:我们深深地眷恋着故土,无论飘得多远,我们还是和原来的故土保持着亲密的联系。比如,我们填写籍贯时,一般是取自
A:父系祖先长久居住地或出生地
B:母系祖先长久居住地或出生地
C:自己的出生地
D:自己的居住地
答案: 【父系祖先长久居住地或出生地】
7、单选题:中国古代有一个历法,不仅精准,而且把24节气第一次纳入到了历法之中,有力地辅助了农业生产,堪称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这个历法是
A:唐代的《戊寅之历》
B:元代的《授时历》
C:汉代的《太初历》
D:南北朝的《大明历》
答案: 【汉代的《太初历》】
8、单选题:在中国传统社会的人际交往中,人们互问“贵庚”并不是偶然的,这习俗正反映出中国传统社会人与人相处的基本态度是
A:君子之交
B:彼此客套
C:长幼有序
D:亲疏有别
答案: 【长幼有序】
9、单选题:中国古代宗法之下,确定宗族成员权利和义务的法则根基是
A:父子关系
B:君臣关系
C:血缘关系
D:夫妻关系
答案: 【血缘关系】
10、单选题:中国古代的家训家规中,最为人们所传诵的《朱子家训》的作者是
A:朱温
B:朱柏庐
C:朱元璋
D:朱熹
答案: 【朱柏庐】
第二章 单元测试
1、单选题:人,是自然界中最尊贵的。天地之间人为贵的观念,让我们的传统文化有了浓烈的人文色彩。“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之说出自
A:《论语》
B:《孟子》
C:《说文解字》
D:《中庸》
答案: 【《说文解字》】
2、单选题:古人认为,天地之间,人在之中,可以与天的阴阳之道相通,可以与地的柔刚之道相通,是万物之灵,人的存在意义,跟天和地是一样的,天地人并称三才。古书有云:“是以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仁曰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此书是
A:《道德经》
B:《易经》
C:《黄帝内经》
D:《南华经》
答案: 【《易经》】
3、单选题:古人所说的“三生万物”,实质就是三才生万物,即天地人三者的相互作用,产生了万类事物。“三生万物”之说出自
A:孟子
B:庄子
C:老子
D:孔子
答案: 【老子】
4、单选题:“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此段话出自
A:《孟子》
B:《论语》
C:《大学》
D:《中庸》
答案: 【《中庸》】
5、单选题:“慎独”,是指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即使没有人监督,也能严格要求自己。“慎独”一词出自
A:《中庸》
B:《论语》
C:《孟子》
D:《大学》
答案: 【《中庸》】
6、单选题:古人认为,修身离不开自我反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之语出自
A:韩非子
B:孔子
C:墨子
D:老子
答案: 【孔子】
7、单选题:“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此段话出自
A:《论语》
B:《孟子》
C:《大学》
D:《中庸》
答案: 【《论语》】
8、单选题:古人认为,天地万物之所以能生生不息,万物能和谐相处,是因为大自然能够自动达到动态的平衡。“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之语出自
A:《道德经》
B:《清静经》
C:《南华经》
D:《抱朴子》
答案: 【《道德经》】
9、单选题:《论语·述而》说:“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这里的“子”是指
A:子路
B:子贡
C:孔子
D:君子
答案: 【孔子】
10、单选题:中国传统绘画历来强调“气韵生动”,重视表达山水内在的神韵,有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观念。这里的“造化”是指
A:创造
B:气韵
C:化育
D:大自然
答案: 【大自然】
第三章 单元测试
1、单选题:《说文解字》中所说的“五谷之长”是指
A:菽
B:黍
C:稻
D:稷
答案: 【稷】
2、单选题:远古时期,世界各地都有神权崇拜,认为人类各种创造之功都是由神来完成的,是神给了人类各种生存和发展的技能。我们中国的传说却不同,我们的文化不是由神创造的,而是由传说中的人物发明的。比如,“钻木取火”、“尝百草”、“作八卦”的首创者分别是
A:燧人氏、神农、黄帝
B:燧人氏、神农、伏羲
C:炎帝、神农、伏羲
D:女娲、伏羲、大禹
答案: 【燧人氏、神农、伏羲】
3、单选题:遵循自然法则,是万物生存的先决条件。人是自然界的一份子,了解和遵循自然法则,无异是明智的选择。“道法自然”语出
A:《清静经》
B:《道德经》
C:《抱朴子》
D:《南华经》
答案: 【《道德经》】
4、单选题:阴阳的观念源自古人的自然观,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指
A:日月
B:阳光的向背
C:寒暑
D:昼夜
答案: 【阳光的向背】
5、单选题:《易传》是解释《易经》的经典著作,此书第一次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原则。《易传》的作者据传是
A:伏羲
B:庄子
C:周文王
D:孔子
答案: 【孔子】
6、单选题:古人阴阳之道的核心所在是
A:协调阴阳平衡
B:万变不离其宗
C:万物负阴而抱阳
D: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答案: 【协调阴阳平衡】
7、单选题:古人的地理概念是“天圆地方”,所谓“天似穹庐,地如棋盘”。对应天地的样子,古人有一个特别的处世态度,叫“内方外圆”。内部的方形的就是原则,是做人的底限,这是不能变的;外部的圆,是合理应变,即
A:圆滑
B:圆满
C:圆润
D:圆通
答案: 【圆通】
8、单选题:中国的神,往往由历史上存在过的人转化而来。只要有非凡贡献的人,就可能被立庙祭拜,他就化而为神。比如,在民间受到广泛崇拜的忠义之神
A:岳飞
B:关羽
C:诸葛亮
D:苏东坡
答案: 【关羽】
9、单选题:《易经》里有一句话,叫做“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这里的天,指的是
A:宿命
B:自然法则
C:上帝
D:天神
答案: 【自然法则】
10、单选题:古人所说的四象循环,主要指阳气与阴气不断互根互生的过程。“四象”在中国早期文化中指《易传》中的
A: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
B: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C:少阳,老阳,少阴,老阴
D:早晨,正午,黄昏,午夜
答案: 【少阳,老阳,少阴,老阴】
第四章 单元测试
1、单选题: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说,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人类的精神基础同时或独立地在中国、印度、波斯、巴勒斯坦和希腊开始奠定,而且直到今天人类仍然附着在这种基础上”。雅斯贝尔斯认为,这一时期是人类文明的
A:元典时代
B:大争时代
C:黄金时代
D:轴心时代
答案: 【轴心时代】
2、单选题:春秋时代的霸主,主要担负着两个任务,就是“尊王”和“攘夷”。“尊王”,就是尊崇周王的权威,维护周王朝的宗法制度。“攘夷”,就是抵御北方戎、狄游牧民族和南方楚国对中原诸侯的侵扰。真正开始担负起尊王攘夷任务的霸主是
A:晋文公
B:楚庄王
C:秦穆公
D:齐桓公
答案: 【齐桓公】
3、单选题:士在春秋时是最低一等的贵族,有一定数量的“食田”,受过六艺教育。周代官学的六艺教育,就是要求学生掌握六种基本才能,它们是
A:礼、乐、射、御、书、数
B:诗、书、礼、易、乐、春秋
C:礼、乐、易、御、书、数
D:诗、射、礼、易、乐、春秋
答案: 【礼、乐、射、御、书、数】
4、单选题:孔子曾经这样描述一个社会:“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这个社会指的是
A:大同之世
B:小康之世
C:大争之世
D:太平盛世
答案: 【小康之世】
5、单选题:一位圣人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他认为“柔弱胜刚强”,提出“贵柔”思想。这位圣人是
A:孔子
B:老子
C:庄子
D:孟子
答案: 【老子】
6、单选题:下列哪一句是庄子的名言
A:“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B:“无为而无不为”
C:“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D:“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答案: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7、单选题:春秋时代的齐国管仲、郑国子产只是在政治实践中加强法的力量,还算不上真正的法家。法家作为一个思想流派,只能从战国时代的李悝算起。李悝在魏国变法的同时,制定出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成文法典,即
A:《商君书》
B:《管子》
C:《韩非子》
D:《法经》
答案: 【《法经》】
8、单选题:三晋法家是战国法家的代表,所谓三晋是
A:秦韩赵
B:秦韩魏
C:韩赵魏
D:韩魏齐
答案: 【韩赵魏】
9、单选题:三晋法家中的重“术”派,重心在于帝王“南面之术”,充满权谋,比如说不能让臣下看透自己的心思,给臣下深不可测的感觉,让臣子时刻处于惶恐之中,不敢越权。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
A:韩非子
B:申不害
C:慎到
D:商鞅
答案: 【申不害】
10、单选题:法家的妙处可以安邦治国,可以把社会很快安定下来。然而,在人们的心目中,法家不太讨人喜欢,太冷峻。有一位史家评价说:“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这位史家是
A:司马谈
B:司马光
C:司马迁
D:司马相如
答案: 【司马谈】
第五章 单元测试
1、单选题:西周初年,有位著名人物出于社会稳定的考虑,设计出了礼乐制度,事实上极大影响了尔后中国文明的伦理化发展方向。这位人物是
A:姜子牙
B:周公
C:周文王
D:周武王
答案: 【周公】
2、单选题:为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打击可能坐大的政治势力,汉武帝规定:凡在藩国任职的官员,地位低于中央任命的官吏。此规定就是所谓的
A:“附益之法”
B:“均输平准”
C:“左官之律”
D:“算缗告缗”
答案: 【“左官之律”】
3、单选题:自秦汉以后,统一被认为是合乎常理的;分裂则被认为是反常的。汉代一位皇帝开启了经典形态的大一统文明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特质是专制主义政治、小农经济和儒家纲常伦理三位一体
A:汉景帝刘启
B:汉武帝刘彻
C:汉文帝刘恒
D:汉高祖刘邦
答案: 【汉武帝刘彻】
4、单选题:魏晋时代的“竹林七贤”中,真正卓尔不群的名士是
A:阮籍
B:刘伶
C:向秀
D:嵇康
答案: 【嵇康】
5、单选题: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形成禅宗、净土宗、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律宗等众多门派。自唐以来,中土佛教门派中势力最大的是
A:禅宗
B:华严宗
C:净土宗
D:法相宗
答案: 【禅宗】
6、单选题:林语堂先生在一本书中写道:“所有的中国人在成功时都是儒家,失败时则是道家。我们中的儒家建设、奋斗,道家旁观、微笑。一个中国人在位时说道论德,闲居时赋诗作词,并往往是颇为代表道家思想的诗词。”这本书是
A:《京华烟云》
B:《苏东坡传》
C:《吾国与吾民》
D:《生活的艺术》
答案: 【《吾国与吾民》】
7、单选题: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此三者,经世、出世之学备矣”,正是古人对三教互补意蕴的凝练概括。此三教是指
A:儒道佛
B:儒道墨
C:儒道法
D:儒玄佛
答案: 【儒道佛】
8、单选题:理学,又名道学,形成于两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它的中心观念是是“理”,认为“理”是世界万物产生的本原,用“天理”之说把儒家道德神化。理学的集大成者是
A:周敦颐
B:朱熹
C:程颐
D:程颢
答案: 【朱熹】
9、单选题:心学,即所谓良知之学,认为心为宇宙的本原,生命的意义在于“明本心”、“致良知”。心学的奠基者是南宋的
A:王阳明
B:陆九渊
C:周敦颐
D:程颐
答案: 【陆九渊】
10、单选题:“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之语出自
A:朱熹
B:程颐
C:王阳明
D:陆九渊
答案: 【王阳明】
第六章 单元测试
1、单选题:依中国传统风俗,古人迎亲时段一般选择在
A:正午
B:午夜
C:清晨
D:黄昏
答案: 【黄昏】
2、单选题:《说文解字》说:“姻,婿家也。女之所因,故曰姻”。这里的因,表示的意思是
A:姻缘
B:依靠
C:缘由
D:因此
答案: 【依靠】
3、单选题:中国传统婚姻,只有媒还不行,还必须走正当的婚姻程序,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六礼备,谓之聘;六礼不备,谓之奔”,这就是“六礼”。它开始实行的时代是
A:商代
B:秦代
C:汉代
D:周代
答案: 【周代】
4、单选题:所谓婚姻“六礼”,是指六种婚姻礼仪,是中国古代婚姻礼制的主干。其中一种礼仪是:男方将探问的结果,卜算一下这门婚事的吉凶。主要是把男女双方的生肖及生辰八字合一下,看生肖是否相克,八字是否相配。如果是凶,便止婚;如果是吉,就通知女方,双方婚姻关系正式敲定。这种礼仪是“六礼”中的
A:纳吉
B:问名
C:纳征
D:纳采
答案: 【纳吉】
5、单选题:中国古代有一首著名的《我侬词》:“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如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此词的作者是
A:元代的管道升
B:唐代的薛涛
C:汉代的卓文君
D:宋代的李清照
答案: 【元代的管道升】
6、单选题:传统婚姻的夫妇之义,不是共同享受生活的乐趣,而是共同经营一件极重要又极基本的社会事业。一位学者评价说:“儒家论夫妇关系时,但言夫妇有别,从未言夫妇有爱。”这位学者是
A:冯友兰
B:林语堂
C:王国维
D:费孝通
答案: 【冯友兰】
7、单选题:孔子的一位弟子为冠而丢掉性命的故事曾经广为流传,所谓“君子死而冠不免”。孔子的这位弟子是
A:子路
B:子张
C:颜回
D:子贡
答案: 【子路】
8、单选题:君子服饰佩件中最典型的是佩玉。《礼记·玉藻》说:“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这是因为玉有
A:温润之美
B:君子之德
C:好生之德
D:成人之美
答案: 【君子之德】
9、单选题:我国一位建筑大师曾说过:“建筑这本石头和木头的史书,忠实地反映着一定社会之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这位建筑大师是
A:梁思成
B:贝聿铭
C:何镜堂
D:张开济
答案: 【梁思成】
10、单选题:中国古代宫殿、官衙、寺庙、权贵府邸等建筑,有着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宋代一位著名文士的《蝶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字句,形象地点出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礼制特征。这位文士是
A:欧阳修
B:苏轼
C:王安石
D:柳永
答案: 【欧阳修】
第七章 单元测试
1、判断题:在蜿蜒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始终处于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动态变化之中,并由此铸就了中华文明“和而不同、有容乃大、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与宽厚品格。
A:对
B:错
答案: 【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