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菏泽学院)智慧树知到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测试
1.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是( )。
A:《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 B:《资本论》的出版 C:《反杜林论》的出版 D:《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
答案:D
2.“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
A: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B: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C: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答案:C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 )。
A: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B:德国古典哲学 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D:法国启蒙思想
答案:ABC
4.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 )。
A:唯物史观 B:马克思主义哲学 C: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D:剩余价值学说
答案:AD
5.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属性讲,它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
A:对 B:错
答案:A
第二章测试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 )。
A:物质的具体形态和具体结构 B:人类能够实在感知的自然事物 C: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
答案:C
2.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我国北方农民总结出“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的农谚。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半球气候带北移,如今我国北方冬小麦的播种时间已经变成了“寒露种麦正当时”。这说明(
)。
A: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空化和发展之中 B:认识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永无定论的过程 C:自然规律的变化取决于人的观察结果
D:主观能动性和客规规律性相互影响、相互决定
答案:A
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巳。”这一观点是( )。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唯意志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答案:D
4.列宁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是( )。
A: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B: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C:坚持了能动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D: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答案:ABCD
5.“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 )
A: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画饼不能充饥 C: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D: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答案:CD
6.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唯物辩证法作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联系与发展 D:否定之否定规律
答案:A
7.量变超出一定的范围,此物就转化为他物。这个范围即是度,度是保持( )
A: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的变化 B: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C:事物稳定的临界点 D:事物量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答案:B
8.钱钟书在《围城》中写道:“天下就没有偶然,那不过是化了妆的、戴了面具的必然。”“偶然是化了妆的必然”的哲理在于( )
A: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 B:没有纯粹的偶然 C:偶然和必然产生的原因相同但表现形式不同 D:偶然性是不存在的
答案:AB
9.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这里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 ( )
A:矛盾的一方只有克服另一方オ能达到统一 B:对立面的同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 D: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答案:BCD
10.在下列名言中,蕴涵辩证法思想的有( )
A:“天下之勢,循则极,极则反” B:“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C:“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D:“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答案:ABCD
第三章测试
1.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继续深化农村改革等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表明(
)。
A: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B:只有亲身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C: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D: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答案:AC
2.马克思说:“最好是把真理比作燧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发射出的光辉就越灿烂。”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认识的无限性的表现为(
)。
A: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 B: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终止与绝对真理的前进运动
C:“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 D:“实践——认识——谬误——再认识”的无限循环
答案:AC
3.爱因斯坦说:“有两样东西是无止境的,茫茫宇宙和人类的愚昧。但是只有后者我能肯定的确如此。”从认识论上看,下面理解正确的是( )。
A:人类的愚昧决定了人类认识宇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B:每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C: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和有限的统一 D: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永远不可能是正确的
答案:BC
4.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
A:错 B:对
答案:B
5.同一句格言,年轻人的理解没有饱经风霜的老人理解丰富。这说明( )。
A:感性经验支撑下的理性认识更丰富深刻 B: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C: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 D:理性指导下的感性认识丰富
答案:A
第四章测试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B: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D: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
答案:A
2.“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C: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D:社会形态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答案:C
3.社会形态更替规律的客观性并不否定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的意思是( )。
A:多数人的意愿可以自由选择社会制度 B: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是一个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C: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D: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答案:BCD
4.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
A:错 B:对
答案:B
5.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原因在于( )
A:人民群众具有先进的思想 B:人民群众通晓历史发展规律 C:人民群众占人口的大多数 D: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答案:D
第五章测试
1.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作为具体劳动,它( )
A:转移劳动力自身价值 B:新创造劳动力自身的价值 C:创造商品的价值 D: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
答案:D
2.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 )
A: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B: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 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 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
答案:D
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而提高的是( )
A: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数量 B:单个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单个商品的价值 D:单位时间的价值量
答案:A
4.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以下关于劳动力商品说法正确的有:( )
A: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B:劳动力商品的市场价格与供求关系无关 C: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在消费过程中能够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D:劳动力价值的构成包含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答案:AD
5.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
A:对 B:错
答案:A
第六章测试
1.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引起生产和资本集中,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产生( )。
A:资本输出替代商品输出 B:社会化大生产超出国界 C:垄断 D:商品输出替代资本输出
答案:C
2.垄断阶段银行的新作用表现在( )。
A:它是信贷中介人 B:它发放大量贷款 C:它是万能垄断者 D:它吸收大量存款
答案:C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物质条件是指( )。
A:全面的市场化 B:市场的计划化 C:全面的社会化 D:全面的商品化
答案:C
4.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并不否定价值规律,因为( )
A:从整个社会看,商品的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是一致的 B:垄断高价是把其他商品生产者的一部分利润转移到垄断高价的商品上
C: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不能完全离开商品的价值 D:垄断价格只是使价值规律改变了表现形式
答案:ABCD
5.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危机,全球经济遭受重创。经济危机难以治愈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贯穿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
)
A:错 B:对
答案:B
第七章测试
1.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和理论结论是( )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科学社会主义 D:剩余价值学说
答案:C
2.列宁的“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内容是指( )。
A:社会主义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取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 B:社会主义将在资本主义统治的薄弱环节首先取得胜利
C: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将是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然后波浪式地发展为全世界的胜利 D:社会主义将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
答案:ABCD
3.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在理论上致力于社会制度的分析。他们在理论上的贡献体现在( )。
A:初步形成科学的思想体系 B: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 C:对资本主义旧制度的辛辣批判,包含着许多击中要害的见解
D:对社会主义新制度的描绘,闪烁着诸多天才的火花
答案:BCD
4.列宁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这一论述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揭示了各民族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的内涵。下列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特点的正确观点有(
)
A: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B:各国民族因素和地理环境的不同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决定因素
C: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D: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不同国家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答案:ACD
5.苏联模式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并不是社会主义唯一的发展模式。( )
A:对 B:错
答案:A
第八章测试
1.我们通常所说的共产主义是指( )
A:共产主义低级阶段 B:共产主义高级阶段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社会主义高级阶段
答案:B
2.“共产主义是虚无缥缈的未知数”,这种看法的错误在于( )
A:承认了共产主义既是一种思想体系,又是一种现实的社会运动 B:承认了共产主义是一种远大的理想 C:承认了共产主义是被共产主义运动实践证实了的客观真理
D:否认了共产主义不仅是一种理论和设想,而且是任何时候都无法抹煞的重大实践
答案:D
3.社会主义必然要向共产主义过渡,其根据是( )
A: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最美好的社会制度 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C: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相同点 D:社会主义存在共产主义因素
答案:B
4.下列关于共产主义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共产主义是远大的理想 B: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也就是为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奋斗 C:共产主义是今天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行动
D:共产主义就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答案:ABCD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我们在追求和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理想,是当前正在着力追求的阶段性理想。经过几十年来的努力,这个理想正在逐步化为现实。(
)
A:对 B:错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