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宿迁学院、延边大学)智慧树知到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测试
1. 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 )。
A:《孟子》
B:《大学》
C:《论语》
D:《学记》
答案:《学记》
2. 提出“产婆术”的教育家是( )。
A:亚里士多德
B:柏拉图
C:苏格拉底
D:昆体良
答案:苏格拉底
3. 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以( )的《大教学论》为标志的。
A:苏霍姆林斯基
B:凯洛夫
C:夸美纽斯
D:赫尔巴特
答案:夸美纽斯

4. ( )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A:《大教学论》
B:《教育漫话》
C:《爱弥儿》
D:《普通教育学》
答案:《普通教育学》
5. 在西方教育史上,主张学生中学、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现代教育派代表人 物是(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卢梭
D:杜威
答案:杜威
6. 教育的规律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二是教育 与人的身心发展相互制约( )。
A:对
B:错
答案:对
7. 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是《演说家的培养》( )。
A:对
B:错
答案:对
8. 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的学者是康德( )。
A:错
B:对
答案:对
9. 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专门从事流浪犯罪儿童教育,著有《教育诗》《论共 产主义教育》的教育家是克鲁普斯卡娅( )。
A:错
B:对
答案:错
10. 赫尔巴特提出“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即强调教育教学中德育的首要地位 ( )。
A:错
B:对
答案:对

第二章测试
1. 关于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共同错误是否定了( )
A:教育的系统性
B:教育的科学性
C:教育的社会性
D:教育的生产性
答案:教育的社会性

2. 学校教育产生于( )。
A:奴隶社会末期
B:原始社会末期
C:奴隶社会初期
D:封建社会初期
答案:奴隶社会初期
3. 信息社会教育的特点的是( )。
A:教育的国际化
B:教育的终身化
C:教育的全民化
D:教育的人性化
答案:教育的国际化 ;教育的终身化 ;教育的全民化 ;教育的人性化
4.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只要有人类社会 存在,就离不开教育.以上观点体现出了( )
A: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B:教育的永恒性
C:教育的历史性
D:教育的阶级性
答案:教育的永恒性

5. 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 )。
A:教学环境
B:受教育者
C:教育影响
D:教育者
答案:受教育者 ;教育影响 ;教育者
6. 古希腊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军人和武士( )
A:错
B:对
答案:对
7. 狭义的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 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的活动。( )
A:错
B:对
答案:对
8. 人类的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
A:对
B:错
答案:错
9. 教育现代化主要在于教育设施现代化。( )
A:错
B:对
答案:错
10. 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最根本区别在于教育是有目的培养人。( )
A:对
B:错
答案:对
第三章测试
1. 教育能够把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这体现了教育的( )功能?
A:文化功能
B:经济功能
C:育人功能
D:政治功能
答案:经济功能
2. 决定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直接和最终的因素是( )。
A:教育投资
B: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水平
C: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D:领导者的意志
答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 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
A:政治经济制度
B:文化
C:科学技术
D:生产力
答案:政治经济制度
4.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和制约着教育,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又具有反作用。教 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主要是通过( )实现的。
A:培养人才
B:传播思想
C:丰富知识
D:发展科技
答案:培养人才
5. 下列论述中,能够体现教育的历史继承性的有( )。
A:教育的内容、思想、制度和方法是从以往的教育发展而来的
B:不同民族的教育具有不同的传统和特点
C:在同样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国度里,有着不同特色的教育
D:教学方法具有历史继承性
答案:教育的内容、思想、制度和方法是从以往的教育发展而来的 ;不同民族的教育具有不同的传统和特点 ;在同样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国度里,有着不同特色的教育 ;教学方法具有历史继承性
6. 教育以创造社会物质财富为直接目的,为经济服务是其本质的功能。( )
A:错
B:对
答案:错

7. 经济要发展,教育须先行。( )
A:错
B:对
答案:对
8.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计算机的普及,教师和学校的作用在逐步减弱。( )
A:对
B:错
答案:错
9. 教育对社会文化具有选择功能。( )
A:错
B:对
答案:对
10.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可以独立于其他社会关系而存在。( )
A:对
B:错
答案:错
第四章测试
1. 当代教育家霍姆林斯基在他曾经担任校长的帕夫睿什中学创立了几十个兴趣 小组作为选择,这反映了教育必须适应人身心发展的哪一个特点( )。
A:可变性
B:顺序性
C:稳定性
D:个别差异性
答案:个别差异性
2. 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诸因素中,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 起( )。
A:主导作用
B:决定作用
C:动力作用
D:基础作用
答案:主导作用
3. 以下能够通过遗传来传递的是( )
A:外貌
B:行为
C:知识
D:道德意识
答案:外貌
4. 个体的发展受遗传素质、成熟、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遗传素质在 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是提供( )。
A:方向性
B:可能性
C:现实性
D:必然性
答案:可能性

5. 在外部条件大致相同的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学习的需要和动机不同,对教 学的态度和行为也各式各样,这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 ( )。
A:社会环境
B:家庭背景
C:个体能动性
D:遗传素质
答案:个体能动性
6. 只要得到适当的教育,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歌唱家、科学家、诗人。( )
A:错
B:对
答案:错
7. 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起主导作用的是学校教育。( )
A:对
B:错
答案:对
8. 遗传素质决定能力发展的水平。( )
A:错
B:对
答案:错
9. “拔苗助长”“陵节而施”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原则。( )
A:错
B:对
答案:错
10. 过了青春期之后才开始学外语的人,总难以摆脱原来口音影响,这是过了语 言关键期的缘故。( )
A:错
B:对
答案:对
第五章测试
1. 孔夫子所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从教师的角度来 说可理解为( )
A:教师自己以身作则,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B:走路身体一定要端正
C:对学生下命令一定要正确
D:自己做好了,不要教育学生,学生自然会学好
答案:教师自己以身作则,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2.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 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C: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能起到主导作用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答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 学生具有向师性,他们对教师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但是这种依赖并非盲目 顺从,这是因为学生具有( )
A:能动性
B:可塑性
C:差异性
D:互补性
答案:能动性
4. 现代师生关系的特点包括( )
A: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B:课堂上的商家与客户关系
C:教育内容上的授受关系
D: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

答案: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教育内容上的授受关系 ;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
5. 教师在上课时经常需要“随机应变”,说明教师的劳动具有( )
A:复杂性
B:创造性
C:示范性
D:延时性 E:长期性
答案:复杂性 ;创造性

6. “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强调的教师职业道德素养主要是终身 学习( )
A:错
B:对
答案:对
7.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
A:错
B:对
答案:对
8. “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体现着教师劳动的长期性特点( )
A:错
B:对
答案:对
9. 教师、律师、医生一样是需要专业技术的专业人员。( )
A:对
B:错
答案:对
10. 高尚的师德是对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基本要求,师德是教师行为的底线,可 以一票否决。( )
A:错
B:对
答案:对

第六章测试
1. 在教育目的问题上,“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 教学为先”,这句话体现的是( )思想。
A:个人本位论
B:科学本位论
C:教育无目的论
D:社会本位论
答案:社会本位论
2. 杜威的教育主张是 ( )①教育即生活②教育即生长③教育即自然人的培 养④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①②④
3.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拟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
A:社会要求与个体发展的统一
B:社会本位
C: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D:个人本位
答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4. 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主张教育是为了使人增长智慧、发展才干、生活 更加充实幸福的观点属于( )。
A:知识本位论
B:能力本位论
C:个人本位论
D:社会本位论
答案:个人本位论
5.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 )。
A: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
B: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
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答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6. 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或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人的质量规格所作的总体规定与 要求。( )
A:对
B:错
答案:对
7. 美育即艺术教育。( )
A:对
B:错
答案:错
8. 新课程标准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新课程标准的实现是教育活动归宿, 它贯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
A:错
B:对
答案:错
9. 全面发展就是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发展的很好。( )
A:对
B:错
答案:错
10.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同一概念。( )
A:错
B:对
答案:错
第七章测试
1. 通常把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称为( )。
A:国民教育制度
B:学校教育结构
C:教育管理体制
D:学校教育制度
答案:学校教育制度
2. 我国第一个实施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现代学制是( )。
A:癸卯学制
B:壬戌学制
C:壬寅学制
D:六三三学制
答案:癸卯学制
3. 在我国近现代学制改革中,明确规定将学堂改为学校,实行男女教育平等, 允许初等小学男女同校的学制是( )。
A:壬子癸丑学制
B:壬寅学制
C:壬戌学制
D:癸卯学制
答案:壬子癸丑学制
4. 世界上第一个实施义务教育的国家是( )。
A:法国
B:美国
C:德国
D:日本
答案:德国
5.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属于( )。
A:单轨学制
B:分支型学制
C:双轨学制
D:中间型学制
答案:分支型学制
6. 如果小学阶段发现孩子天异禀赋,学校不能满足家长要求,家长就有权拒绝 送孩子上学,在家培养。
A:错
B:对
答案:错
7. 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制度的年限为 9 年。( )
A:错
B:对
答案:对
8. “活到老,学到老”体现的教育制度发展趋势是终身教育。( )
A:对
B:错
答案:对
9. 我国义务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 )
A:错
B:对
答案:错
10. 基础教育包括学前、小学、初高中教育。
A:对
B:错
答案:对

第八章测试
1. 校园文化属于一种( )。
A:学校课程
B:显性课程
C:隐性课程
D:学科课程
答案:隐性课程
2. 课程在学校基本形式包括( )
A:课程模式
B:教科书
C:课程计划
D:课程标准
答案:教科书 ;课程计划 ;课程标准
3. ( )不属于“泰勒原理”有关课程编制的四个步骤之一。
A:确定课程目标
B: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
C:编写课程
D: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
答案:编写课程
4. 新课程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 )
A: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B:实现教育现代化
C:倡导探究式学习
D:转变旧的学习方式
答案: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5.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制度实行的是( )
A:学校校本管理制度
B: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制度
C:国家统一管理制度
D:国家和地方二级管理制度
答案: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制度
6. 国家课程具有统一规定性和强制性。( )
A:错
B:对
答案:对
7. 活动课程主要的局限性在于不能给学习者提供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 )。
A:错
B:对
答案:对
8. 杜威所倡导的活动课程主要的意图在于,试图在儿童的现有经验与学科知识 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以解决儿童现有经验与学科知识之间明显的脱节问题。
A:对
B:错
答案:对
9. 课程计划是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并颁布的,对某门学科的教学作出统一要求 和规定的重要文件。( )
A:对
B:错
答案:错
10.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 )。
A:对
B:错
答案:对

第九章测试
1. 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A:备课
B:上课
C:批改作业与课外辅导
D:学业成绩评价
答案:上课
2. 王老师在化学课上讲元素周期表中的“镭元素”时,向同学们介绍了“镭”的发 现者居里夫人献身科学的事迹,同学们深受教育。这教学原则体现的是( )
A: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理论联系事迹的原则
答案: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3.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它区别于一般认识过程的显著特点是( )
A:直接性、被动性和简捷性
B:直接性、引导性和简捷性
C:间接性、引导性和简捷性
D:间接性、被动性和简捷性
答案:间接性、引导性和简捷性
4. 《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是要求教学中贯彻( )
A:因材施教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启发性原则
答案:启发性原则
5. 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包括:( )
A:讲授法
B:文献法
C:谈话法
D:讨论法
答案:讲授法 ;谈话法;讨论法
6.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智力和发展他们的创造才能。( )
A:对
B:错
答案:错
7. 掌握知识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因此,掌握的知识越多,智力发展水平就越高, 能力就越强。( )
A:对
B:错
答案:错
8. 讲授法就是注入式教学。( )
A:错
B:对
答案:错
9. 建立学生成长档案是一种发展性评价方法。( )
A:对
B:错
答案:对
10. 赫尔巴特说:“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 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这表明教学应该具有( )。
A:个体性功能
B:社会性功能
C:教育性功能
D:文化性功能
答案:教育性功能

第十章测试
1. 王军写了保证书,决心遵守《中学生守则》,上课不再迟到,可是一到冬天 一冷,王军迟迟不肯钻出被窝,以至于再次迟到,对王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的重点在于提高其( )
A:道德意志水平
B:道德情感水平
C:道德行为水平
D:道德认识水平
答案:道德意志水平
2. 把对集体的管理和对个别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班级管理方式是( )。
A:目标管理
B:平行管理
C:民主管理
D:常规管理
答案:平行管理
3. 我国学校德育途径主要有( )
A:共青团活动
B: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
C:劳动
D: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 E:班主任工作
答案:共青团活动 ;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 ;劳动 ;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 ;班主任工作
4. 衡量受教育者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是( )
A:情
B:行
C:知
D:意
答案:行
5. 教师引导学生选择有针对性的格言、箴言作为座右铭以自励、自警、自律, 使其获得教益的德育方法是( )
A:个人修养法
B:环境陶冶法
C:品德评价法
D:说服教育法
答案:个人修养法
6. 做好个别教育工作是指做好优秀生的教育工作和后进生的转化教育工作。( )
A:错
B:对
答案:错
7. 德育就是指道德教育。( )
A:对
B:错
答案:错
8. 惩罚也是一种教育手段。( )
A:错
B:对
答案:对
9. 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
A:错
B:对
答案:对
10. 德育的实质是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 )。
A:错
B:对
答案:对